文章

顯示從 6月, 2023 起發佈的文章

103.論空

  論空   空,這個概念,把許多人都迷住了,還有那麼多偏空、頑空、真空、妙空等等,搞得人眼花繚亂。    佛陀為了破除人們住色生心這個錯誤,為之說空,以諸法緣起無自性為之開示。我們知道,有的人是想通過禪定得到解脫,但即使是最高級的禪定也決不可能斷掉分別念。這時候他必須通過觀“空”來伏下分別念。在生活中,我們一個人一旦因為受到沉重打擊,就會心中空空,這時候往往灰心滅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自然不會產生那麼多念頭。 有禪定經驗的人都知道,禪定是一種非常清明的境界,你現在有什麼思想,禪定中照樣有。因此,在禪定中觀空,同樣會因為灰心滅智而伏下念頭。他會因為念頭不起而認為是開悟了,是解決生死了,從而落入偏空佛把這些人的灰心滅智斥之為焦芽敗種。 我們可以看到,他還沒有開悟,因為他只不過是用“空”這個念頭代替了其他念頭,是用一個妄念代替了其他紛亂複雜的念頭,不是真正的斷念頭,因而不起大用,只能暫時給生死告一個長假。我們知道虛雲大師當年在終南山閉關,一坐十五天,鍋中煮的土豆長很長的毛都不知道,這就是因為落入了空見,不能大用。 如果佛陀,那麼即使土豆的哪怕是很微小的變化他都會一清二楚的。所以虛雲大師也明白自己當時並沒開悟,因此,在以後的高旻寺打七中格外精進,終於因為開水燙著手,破了這個“空”的念頭而開悟,從而徹底活過來。過去的阿羅漢們都必須經過打破頑空這個過程才能大活大用,才能真正的開悟了生死。    佛法是心法佛陀告訴我們心外別無一法可得,“空”也不可得,凡有所得的思想都是根本錯誤的。   我們佛學的學習中,還會接觸到“空性”這個概念。在中觀論中往往用破除兩邊來顯示中性,既然破了偏空,於是人們就把我們的清明了了狀態叫作空性,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空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就是我們的真心,這一點也可以參閱空智法師等的論述。 我們的真心是以大慈悲為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會不小心丟失了自己喜愛的東西,或者突然失去了親人,那時候你往往會感到心裡有一種深深的空的感覺,大悲心正是這樣,那是一種很深很深的空的感覺,即使你從無我的如來藏重新來到我執的狀態,你還會有很長時間保持那種深深的空的感覺。 我們的真心就是這樣,因為實在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因此,就用大悲心、空、不可得(若有所失)、如喪考妣等等言辭來形容,你可以從這些詞語的背後體會到大悲心是什麼

102.骨質疏鬆、腰椎頸椎疼痛、彎曲等能通過實證比如觀呼吸來解決?

  問:老師,家裡的老人骨質疏鬆以及曾經的外傷的緣故,腰椎頸椎疼痛、彎曲等。能否教授他們通過實證比如觀呼吸來解決這些疾病?       清涼月老師:當然,這個是完全可以的!觀呼吸就行,專注去實證,這個遲早是會解決的。       問:但是,想讓他們打坐實證幾乎是不可能了。       老師:實證不一定都是打坐的,行住坐臥都可以的,不存在說現在一定是端端正正坐在那裡,   這個才叫實證。因為什麼?身體的影響往往只是在欲界定之前有一定的影響,過欲界定之後不存在這個影響的。       那麼在欲界定之前只有觀呼吸是對身體的要求是比較嚴的,要求原理一定要熟悉,其它的不是非常嚴的。不一定要坐著去觀呼吸,坐著僅僅只是其中一種形式,躺著照樣可以實證的。實證不一定都是坐在那裡的,這個也是一定要瞭解的。

101.打坐自發動怎麼回事!

  打坐自發動怎麼回事!     問:老師,我打坐的時候上身不由自主的動,應該如何解決,是控制還是任其自由發展?       清涼月老師:你應該瞭解去找出這種動的原因,為什麼會動?這是一種催眠的反應,完全是因為靜沒有自控,在靜的到來,沒有形成專注,而任由它發展的緣故。靜本來是種好事,但結果它變成了壞事,發展到了催眠。       一旦到了這種催眠,任由它的發展,它就不由自主的出現這種身體自發的動。所以身體自發的動,一旦出現,你就已經墮入了催眠的狀態。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兩種措施,如果這種自發的動很嚴重,什麼方法都沒法解決,那就完全放棄,下坐之後加強這個運動量。加大運動量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細昏沉。因為這種自發的動,它建立的基礎是細昏沉。所以只要你把這個細昏沉打破之後,它就不可能在下一座習慣性的出現這樣的反應了。       另一種方法就是,如果是這種自發的動作剛開始,你能夠覺知,同時你能夠平時對於專注的訓練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這時候,馬上形成專注。只要專注一旦形成,那麼這種不自主的動,馬上就會解決。       剛才的兩種方法就是破壞的方法,破壞這個催眠的兩個條件。催眠的兩個條件,一是身體完全的放鬆舒適,破這個身體怎麼破,用這個大劑量的運動量去破,然後呢,怎樣去破這個思維呢,破這個心的不專注,那你心的這種平時的,入靜之前的不專注,就用這種專注去破。等這兩個條件都破壞了,那麼催眠的狀態自然就會不存在了。

100. 證到哪種層次,就能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

  證到哪種層次,就能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大家在生活中的時候,你未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疾病,比如說衰老,這些問題都是你感到無法抗拒的。那麼你之所以感到無法抗拒,是因為你沒有欲界定的功夫。       你有欲界定的工夫,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都可以輕易地解決。比如說將來你一不留意得了一個很嚴重的病,那麼這時候怎麼辦?只要你有欲界定功夫,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欲界定的功夫,那麼你唯一的結果就是在醫院裡受醫生和護士的折騰,慢慢的給你折騰,那麼你將承受非常大的痛苦,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經濟方面的巨大的壓力。所以對我們大家來說,欲界定實證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個很好的一個結果。   ————清涼月老師

99.附體

  附體 問:老師,那些被鬼魂附體的情況到底是否是真實的呢? 清涼月老師:你認為現在平時生活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你能證到平時生活就是夢幻泡影,那它就不是真的。這個看個人能力問題了。 問:如果是,那理論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清涼月老師:如果你認為它是真的,現在是真的,那麼鬼道照樣是自自然然存在的,完全是真實的。它就是和細昏沉對應的。就像我們剛才談過的,心物一體的狀態。你的思維處於這樣的狀態,所以你就和那樣的境界相應。你和哪個境界能夠保持心物一體,你就自然進入那個境界。就像鬼道一樣,你墮入細昏沉和它保持心物一體的狀態,對應的思維狀態,那你就快速的進入鬼道。如果你能和欲界定的境界思維狀態對應的話,你就快速進入欲界定和天人生活在一起。不要說你現在生活在人間,你可以生活在天堂,天道。你現在入定,你現在就可以生活在天道和欲界定、欲界天的人生活在一起。看到天人他們在幹什麼,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必須有這種能力才行。你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海,就取決於你現在必須去實證。你所解決理論又是什麼樣的?我們對一切物質世界的體驗和物質的使用都是通過心物一體,必須證入心物一體。證不到,什麼都談不上。因為我們只能通過心物一體這種方法,才能使用證入那種世界物質。 問:如果一個人被附體,是怎麼樣的? 清涼月老師:這個身體就是你有能力用的時候就用,沒有能力用的時候,別人就去用了,因為什麼?這個身體是共性的,大家都可以用的。被附體,分為完全的附體和不完全的。不完全的附體,他還有一定的覺知力的,也就是說,有時候說自己都話,有時候說別人的話。有時候是替別人說話,完全的附體,那就是完全是別人的話,他就根本不在使用這個身體了。

98.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們將來真正掌握了實證之後,知道實證它是從本質上進行調理的,也就是從疾病的角度講,它是從病根上調理的,它一定是要連根拔起的。由於它是從欲病和未病這個角度去解決,所以說他能證入很高的狀態,然後把你的疾病從根本上解決。       從根本上解決,你就不可能再生病,即使有一點小問題,一調整馬上就好了。在別人看來,你這個人身體好的很,從來沒生過病。其實是在萌芽狀態,你就已經把它調好。       所以到了那種情況下,你才會真的樹立起自信,你才會像古人一樣說一句話叫:“我命由我不由天”!       “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是中國古人他實證的一個偉大的體現。那麼到這種程度,你才會發現實證是多麼的偉大,這種科學實證是你自己在調整。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中國古人說出來的,是東方傳統文化的一個結晶,只有中國古人,只有東方傳統文化,才敢於說這句話,這句話在西方是絕對不敢說的。在西方我命一定是由上帝的,絕不是由你的,你的所有一切一定是上帝決定的。       但是東方絕對不存在什麼上帝,只有你自己,你自己才是真正的一個主宰。一定要樹立起這樣的自信,然後你只有經過實證,通過學習才能真正的認識到,當你真正的掌握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候,你才能夠體驗到什麼叫健康,你才能夠體驗到生命的輝煌。     —— 清涼月老師

97.打坐入定是什麼?入定後會不會退不下來了?

  打坐入定是什麼?入定後會不會退不下來了? 入定是什麼?其實它一點都不神秘。我們之所以覺得入定神秘,是因為我們一直停留在意識這個思維層面,即使進入潛意識,也只能進入睡眠和靜這種低層次的潛意識,很少嘗試往深層次潛意識去探索和挖掘。   現代心理學已經認識到,潛意識是比意識要深的多的層次,但是現代心理學沒有辦法告訴我們如何進入深層次潛意識狀態。而古代的一些經典,比如《金剛經》《道德經》,恰恰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探索進入到深層次潛意識狀態的。但可惜的是,我們現代人雖然知道這些書是經典,但唯讀其書,卻不去打坐實證。   定,就是潛意識狀態裡很深的一個層次,清涼月老師把它稱之為潛意識專注。我們當前思維是一種複雜的狀態,一會想車,一會想孩子,一會想吃的,一會思考工作,被稱為散亂。思維的複雜,是導致我們不快樂的根源,是出現抑鬱、緊張、焦慮等各種情緒的根本原因。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當前思維任何的快樂都不持久,這就是由複雜思維所導致的。   那我們可不可以把自己的思維變得簡單呢?完全可以的。首先,我們必須進入潛意識,因為在意識這種狀態下,思維必然是活躍的,我們要想解決思維活躍的問題必須先進入潛意識。進入潛意識後,我們會發現我們在潛意識下也是胡思亂想的,也就是會想 A 、 B 、 C 、 D 、 E 各種思維內容。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思維進行調整,調整到只想 A 這一固定的思維內容,這就是古書裡所說的觀所緣。比如觀呼吸,觀慢動作,觀落日觀。之所以這麼觀,就是因為它能解決我們思維的複雜,當你思維只唯一的想你在那慢慢寫毛筆字,那你就不會想其他的事情,進入到清明的靜。   這個時候還只是靜,清涼月老師說,就是解決了選擇性思維頻率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還要解決專注的問題,就是持續的體驗你在那慢慢的寫毛筆字。因為你思維只唯一的體驗寫毛筆字,沒有想其他的事情,所以慢慢就會形成專注。隨著時間的延長,你會發現你腦海裡寫毛筆字的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慢。之所以越來越慢,是因為越慢,越能觀察到更深刻的細節,就越專注。最後,你的潛意識會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專注,特別的清明,從未有過的清明,身體特別筆直,這種思維狀態就是潛意識專注。古人稱之為定。清涼月老師說,第一次入定,至少需要一動不動坐 3 個小時。當你能夠熟練的入定,以後就不需要這麼長時間,能很快的相應。 那麼入定後,

96.磨磚成鏡到底是啥意思?

  磨磚成鏡到底是啥意思?      《達摩祖師傳》中有一個磨磚成鏡的小故事。有的人據此認為不需要靜坐,這是錯誤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公案?這是因為有的修行人只重視身體的靜坐,不知道佛法是心法,只有心靜坐了,心閉關了,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這個公案的用意在於糾正偏差,而不是反對靜坐。看一下禪宗祖師,如達摩大師、慧能大師等等,哪一個不是有很好的靜坐功夫。有的修行人尤其是居士,不重視靜坐,卻很重視口舌遊戲,天天在那裡研究公案,要知道看公案必須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要不然是不可能真正看懂公案,最多不過只知道個相似。       許多公案,目的在於斬斷意根的相續性,祖師大德只是希望借此於無下手的地方給你一個入手處,要知道這還不是究竟開悟。     但許多學 fo 者尤其是居士,卻把這當成了究竟,結果一事無成,徒然一生。為什麼那麼多臭水溝?為什麼近代 fo 教江河日下?這都是徒逞口舌,不重視進一步實證的結果。要知道斬斷意的相續性後,還要進一步根除執著分別識,最後證得能所雙亡。前面的路還很長。       佛教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有其嚴密的理論體系。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其理論體系,才能不走錯路,早日見大道。(清涼月老師)

95.因為身體不太好,打坐的時候雜念很多

  問:因為身體不太好,打坐的時候雜念很多。       清涼月老師:這個雜念很多,是每個人都遇到的情況,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身體沒法解決。心物是一體的,只要你使用這個身體,使用這個低層次狀態的物質,那麼你就一定會處於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雜念就會很多。       等你的身體改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這些境界都會擺脫的。因為什麼?有對比才有改變,所有的改變,都是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上的,你沒有對比你是不可能改變的。       比如說:你證到欲界定, 你見到另一些物質的境界,另一些生存的狀態,然後你自然就會和現在這種生活狀態有所對比。有所對比,你馬上就會發現,現在這種物質狀態,根本就是不值得追求的,也一點都不美好, 你自然而然的就會不被這種境界所束縛。不束縛時就不可能往下墮落,你會努力的去體驗這種高層次精神生活,高層次的狀態了。

94.一定要在這裡用功!

  一定要在這裡用功!    👇     不要責備自己不精進,問題來了就要解決問題。很多人之所以不突破,那就是問題來了就是埋怨自己,一直找不到那個問題究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他不知道在這個地方下功夫,就是不斷的埋怨自己責備自己啊,怎麼還是這樣?每次打坐希望達到那個好的境界,這次打坐怎麼這個境界又不行了,又失去那個境界了,這次打坐怎麼時間又短了,等等就是這樣的,而不是在那個關鍵點上下功夫,不是在那個分析問題上下功夫,這是不對的。       要努力的分析,一定要去抓住實證的根本,實證的根本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是最關鍵的。所以一定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不突破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對實證人來說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該怎樣分析那個問題,該怎樣解決那個問題,沒有真正的把握實證的根本,沒有真正把握實證的方法論,所以問題來了不知道該怎樣分析,該怎樣解決,這個是最嚴重的,幾乎所有的人失敗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           ——清涼月老師

93.防止自己陷入到無窮的爭論中,辯論的前提是實證

  防止自己陷入到無窮的爭論中,辯論的前提是實證       古人在舉行辯論會的時候,他有一個嚴格的前提是什麼?也就是一定是有實證經驗的,初級階段的人他們的辯論一般是不在一起的,初級階段的人對於高級的情況不知道,他有時候就是猜想,有好多辯論落於爭論,無謂的爭論,空談,所以,辯論的前提就是實證。     以前就是有位大師,虛雲老和尚。有的知識份子,高級知識份子,很善於思辨,就找虛雲老和尚來辯論。     虛雲和尚就說:“你先等一下,你能坐多長時間?能坐多久,然後咱們再辯論。也就是說你沒有任何的坐功,那是沒必要辯論的。如果有了那個基礎,他就知道這個路該怎樣走,所以,就有辯論的基礎。所以我們是要注意的,前人的這種辯論中,在印度的時候他們的辯論,就可以看出他都是有實證功夫的,有這種打坐的功夫,然後才進行這種辯論。       如果沒有實證的功夫,那麼他對於一些概念啊,它往往都是猜測的。有了這種經驗的人,像我們實證人員上傳的那些實證記錄,大家都看的到。同樣的一種情況,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言去表述,如果你沒有實證經驗,你怎麼知道他表述的是什麼意思?是哪種層次?是哪種境界?如果你有實證經驗,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你說出來,其他人一聽就知道你在哪種情況,然後就產生共鳴,然後彼此就交流。   感恩清涼月老師的指導! 🌹🌹🌹

92.為什麼有人實證一輩子無法突破

  為什麼有人實證一輩子無法突破   講解:清涼月老師      實證最重要的不是時間問題,是操作的問題,也就是你懂不懂原理,懂得原理之後該怎樣去操作,你的操作是不是符合原理,說到底是理論一定要明確,理論明確之後,這樣的突破都是一天二天的,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物質方面不是時間長了就能成功,許多人實證了一輩子,始終無法突破,為什麼?因為理論一片模糊,根本就不知道該怎樣操作。理論明確了,潛意識就會發揮作用,然後你也會自己創造一些方法,你所創造的方法,一定是你喜歡的,因為你創造的,肯定是按照你的意願去進行,你喜歡的方法是最得力的。     什麼樣的方法最好?適合自己的方法最好,而適合自己的方法往往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怎麼摸索?你創造出來的一定要符合原理,理論不明確的時候,你的創造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理論明確了,就能夠創造一些方法,能夠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很快就能突破。所以要破除時間的觀念,不要認為實證時間長了就一定能成功,這個畢竟不像世間生活中的搬磚砌牆那樣,一點一點把它建起來,不是這樣的。

91.為什麼有病的情況下,下決心努力去實證就可以!?

  為什麼有病的情況下,下決心努力去實證就可以!?       我們的心(思維)就像空中的雲朵一樣,空中的雲朵一會就變成一種烏雲滾滾,烏雲滾滾的時候代表著氣流出現了暗流洶湧,氣流非常紊亂,然後就出現烏雲滾滾。我們身體也是這樣的,你心特別亂的時候整個身體出現一些紊亂狀態,像烏雲一樣,紊亂狀態各種疾病就產生,那麼,東方傳統文化用的觀念就是調整,外其形而行存。然後就是調整自己的心達到一定狀態,不干擾這個身體,不使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慢慢的就處於休養生息狀態自然就會恢復的。實證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證到意生身,就是徹底不使用這個身體了,這些問題就全部解決。       所以,無論你有什麼樣的健康問題,只要你精進實證的話是一定能夠解決的,這個不用有任何的擔憂的。       所以得病的人應當感謝這種疾病,因為這些疾病有可能讓你精進的實證的,非常精進實證的,因為只有生病的人才是珍惜生命的,知道生命的這種不容易,知道生命的艱辛。 所以努力的去實證,達到欲界定這個地方你的病痛就可以減輕了,達到更高的層次後,健康恢復的效果就更特別的明顯,恢復的特別的快。過去的人總結身體好的一個經驗,就是幾個字“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達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但是那種境界還僅僅是靜的境界,還不算定的。靜的境界就能夠讓你健康,更何況定。       所以有疾病的情況就下決心努力的去實證,盡可能地達到定中,達到定中將來這些健康問題自然就會解決。(清涼月老師)

90.為什麼觀慢動作能夠打破時間的感覺呢?

  為什麼觀慢動作能夠打破時間的感覺呢?   為什麼觀慢動作能夠打破時間的感覺呢? 清涼月老師 : 慢動作是培養的一種專注,如果專注達不到,慢動作是無法觀的,觀慢動作是觀到一絲一毫的變化,時間達不到的話,你觀的是整個運動的整體。不是他的一絲一毫的變化。所以只有專注能夠達得到,觀慢動作才能觀得住。因此才能打破對時間的感覺,所以這就是觀慢動作就是在培養專注的,有專注才能打破對時間的感覺。所以就是觀慢動作,要在專注上下功夫,剛開始的時候你是不可能非常的專注的。 比如說觀水滴的滴落,你剛開始的時候。水滴從房檐滴落,滴落到水面。可能就是很短的時間你就觀完這個過程了。逐漸逐漸的,隨著這種的深入,你觀這個過程的時候,時間會越來越長。將來你會達到哪種程度。水滴從這個房檐滴落的時候,你一觀就是幾個小時,幾天的。幾天時間,這個水滴才能慢慢的慢慢的滴落下來。你就完全的達到了定中,   你對這個水滴的滴落的過程中,一絲一毫的變化觀察的非常清。 剛開始還的時候你是做不到的,比如說水滴,滴落的第多少秒,多少毫秒,這中間的變化,他的晃動是怎樣晃動的,你根本無法觀察的到,所以這個就是隨著專注力的增強,他其中的每一秒,每一毫秒,他的變化你都是清清楚楚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打破時間的感覺,因為這時候你的專注已經培養起來了,已經進入定中啦。 只有進入定中的人,觀整個過程的時候,才是高度的清晰的。對每一絲,每一毫的變化都是不可能脫離的。你現在是不可能觀到這麼細的,中間會有很多的過程是被忽略過去的,根本無法觀的住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必須練習觀慢動作,而且觀慢動作的時候要專注於它一絲一毫的變化,在這個地方下功夫。觀慢動作的時候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能責備自己,強求。能夠觀的非常細,這個需要一個過程的,剛開始就是觀這個粗的過程,逐漸逐漸慢慢慢慢的觀的越來越的細。就像觀走路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就左腿先動,還是右腿先動,你是不知道的,然後是抬腳的時候是腳跟先離地,你也是不知道的。腳落地地上的時候,是腳跟先落地還是腳尖先落地,你也不知道的。這兩個的變化其實你是不清楚的。       等到將來,你會清清楚楚的知道,你就觀的細的時候,腳尖先動,腳尖先離地,還是腳跟先落地。具體這中間的運動過程是什麼樣的,腳是怎樣著地的,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非常清楚的。 觀慢動作看似簡單容易,要想觀的如意輕鬆入定,系統訓

89.開悟的關鍵——欲界定

  開悟的關鍵 —— 欲界定 為什麼要強調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因為欲界定是一個交界面,是我們這種思維狀態向定中走的一個交界面,在這個交界面上,他不住於任何兩端,不住於現在這種狀態,他同時也不住於定中,這個時候心比較靈活的,因為他沒有住於定中的專注力,也沒有住於下面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散亂的心,一旦合適的外境來的時候,就很容易打破這種欲界定的境界,進入思維的根本狀態 ( 開悟 ) 。 所以對所有實證的人來說,欲界定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在這個地方進入思維的根本狀態的,並不是說很高的禪定狀態進入的,釋迦牟尼佛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九年在深山裡練高級禪定,達到很高的禪定,但是同樣沒有開悟,沒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因為經常入定的人,能夠把握入定的層次,他將住於哪種狀態,他能夠讓自己住於那種狀態,所以就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結果他就看見流星,就解決這個問題了。流星也是眼前的境界,和氣功的人一樣的,用肉眼看見的境界,和氣功的天眼看到的境界,他們都是在欲界定這個地方的。 什麼是欲界呢?就是我們現在用肉眼看到的這些境界,在這種境界情況下,心還沒有過分的被定中的境界吸引,所以他不會嚴格的住於那種境界而沒法打破,有的人住於定中,即使有這樣的境界出現他也沒法打破,這就是欲界定的好處。 所以為什麼一再強調練這個觀心、掌握這個觀心呢,因為觀心掌握的好的話,他能夠自主的住於、在入定路程中的任何一個層次;如果你觀心練的不好的話,你就從物質的境界進入,比如從暖啊、從這種專注了,其他的專注於物質的境界相應,有的觀這種清明的境界了等等。 從物質的境界進入的話,直接就進入高層次的物質到狀態,和那種物質境界相應,就沒法準確的把握住於那個介面處、住於那個欲界定這個地方,這個不容易把握的,因為這個地方僅僅只是一瞬間的,一瞬間就進去、就跳過這個階段、進入定中的,很快的。(清涼月老師)

88.打坐時全身熱、煩躁、流汗是怎麼回事?

打坐時全身熱、煩躁、流汗是怎麼回事?       問:剛入靜的時候覺得全身很熱,比較煩躁。       清涼月老師:這個是厭坐階段,厭坐階段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煩躁啊、難受的熱。身體、心情感到稍微煩一下,這個地方一放鬆身體就要產生暖的,放鬆之後就直接產生暖。但是因為你的放鬆不穩定,所以有時候心要亂,心亂之後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水面一樣,就打破了你的暖,你就感覺一下子身上熱起來,煩躁起來,出現了陣發性的熱。有的時候是遊走性的,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癢一下,那個地方癢一下,它是一個遊走性的。       所以這種暖就變成了一個燥熱。有時候甚至伴著出汗,其實沒出汗,它感覺到汗毛孔開張,微微地出汗。或者有出汗的汗意,將出而未出,就是這種狀態。那麼這個都是什麼?心的不穩定,但是它另一方面說明你有一定的放鬆。為什麼社會上人做不到?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放鬆的基礎,所以他不可能產生這個煩熱、燥熱,你放鬆了,你已經要得暖了,但就因為這個心不穩定,所以這種暖變成了燥熱,所以在這個地方只要繼續地放鬆就行,不用去考慮別的,專注地放鬆,或者設置一些靜的境界讓自己入靜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87.為什麼要系統學習

  為什麼要系統學習(細看) 我們知道實證是為解決生死(明心見性)和必然會解決疾病健康問題,那我自學不行嗎?為什麼要系統學習? 第一個,人身難得,我們要解決實證的效率,怎麼樣高效的實證問題。有的人修行多年,沒有明顯進步,甚至喪失學 F 信心,這個盲修瞎練是沒有系統化掌握原理的原因。 實證你不能說今天得到一個美好的感覺,實證進步了,隔了十天半月,沒任何進步,甚至又退失了,以後半個月之後,你又有一點偶爾的進步了,那這樣不行,你要保證你自己每次都能夠輕而易舉的達到很美好的狀態,很高級的狀態。也就是每一次的實證,你都能都能突破,這就是實證效率的問題。至少失敗的原因要明確知道。 第二個,要解決的就是實證的準確性問題。你這一坐要達到哪種狀態?準確性非常重要,不能說你現在想證入禪定,結果你證到欲界定了;想證入如來藏的,結果你證到禪定,跑到禪定了。你把禪定當如來藏,那這樣也不行,你必須是指哪打哪,想到哪個地方,就一定準確無誤的到那個地方。要不然無法達到實證目標:做到自由使用各個狀態! 解決這些問題,才可以高效的解決生死健康。而解決身體疾病健康問題,不需要到很高的狀態。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1 ,掌握原理,防止誤入歧途。 不走 ❎ 路那必須取決於理論,取決於你對原理的掌握。也就是取決於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其他的一切都談不上。不然,雖然表面看來你非常非常的精進,你的精進如果沒有以正知正見(實證原理)作為基礎,那麼你所謂的精進,無非是快步如飛地誤入歧途,你本想向南方走,結果你跑到北方去了,南轅北轍,沒有什麼意義的。 2 ,科學的精神 + 精進 = 正精進。 對實證的每一個現象,一定要從理論上進行認知,對你實證中所採取的每一個措施,任何一個起心動念,任何一個用功的地方,你都要問自己,我為什麼這樣做,我這樣做有什麼依據。失敗了退下來了,為什麼失敗了?對任何一個現象的分析,要清楚自己的分析有什麼依據,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關鍵的,當我們能夠逐漸地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擁有科學家的精神。 所謂科學家的精神,科研的精神,就是一切都建立在對它原理的認知,站在客觀認識基礎上,而不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感覺走的是經驗主義;所以能夠逐漸的培養一種科學的精神,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它是我們提高實證效率和提高實證的準確性的前提。如果離開了科學的精神你想提高實證效率,提高實證的準確性,這基本是談不上的。

86.開悟的關鍵——欲界定

  開悟的關鍵 —— 欲界定 為什麼要強調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因為欲界定是一個交界面,是我們這種思維狀態向定中走的一個交界面,在這個交界面上,他不住於任何兩端,不住於現在這種狀態,他同時也不住於定中,這個時候心比較靈活的,因為他沒有住於定中的專注力,也沒有住於下面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散亂的心,一旦合適的外境來的時候,就很容易打破這種欲界定的境界,進入思維的根本狀態 ( 開悟 ) 。 所以對所有實證的人來說,欲界定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在這個地方進入思維的根本狀態的,並不是說很高的禪定狀態進入的,釋迦牟尼佛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九年在深山裡練高級禪定,達到很高的禪定,但是同樣沒有開悟,沒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因為經常入定的人,能夠把握入定的層次,他將住於哪種狀態,他能夠讓自己住於那種狀態,所以就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結果他就看見流星,就解決這個問題了。流星也是眼前的境界,和氣功的人一樣的,用肉眼看見的境界,和氣功的天眼看到的境界,他們都是在欲界定這個地方的。 什麼是欲界呢?就是我們現在用肉眼看到的這些境界,在這種境界情況下,心還沒有過分的被定中的境界吸引,所以他不會嚴格的住於那種境界而沒法打破,有的人住於定中,即使有這樣的境界出現他也沒法打破,這就是欲界定的好處。 所以為什麼一再強調練這個觀心、掌握這個觀心呢,因為觀心掌握的好的話,他能夠自主的住於、在入定路程中的任何一個層次;如果你觀心練的不好的話,你就從物質的境界進入,比如從暖啊、從這種專注了,其他的專注於物質的境界相應,有的觀這種清明的境界了等等。 從物質的境界進入的話,直接就進入高層次的物質到狀態,和那種物質境界相應,就沒法準確的把握住於那個介面處、住於那個欲界定這個地方,這個不容易把握的,因為這個地方僅僅只是一瞬間的,一瞬間就進去、就跳過這個階段、進入定中的,很快的。 (清涼月老師)    

85.古人有很高的實證功夫

古人有很高的實證功夫,所以很多經典,是講給這些有實證功夫的人,告訴他們哪個方向才是正確的方向,哪個才是真正的開悟。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這些有實證功夫的人講完佛法後,那些人找對了方向,就成批的紛紛開悟。 現代人絕大多數沒有這樣的實證功夫的,根本不打坐,沒欲界定基礎,上來就研究第一義,總是在說當下就是、要放下、要慈悲、要寬心,從不去實證,從不打坐,坐上尚且做不了幾分鐘,心波濤起伏的,你說放下就能放下嗎?你說慈悲就能慈悲嗎?這就是種妄談,沒意義的。只有通過實證打坐,證到一定層次,才談得上對經典的進一步理解,只有和高級的心境相應,才能談得上放下。在實證功夫基礎上,研究怎麼回歸如來藏,才是真正的科學實證。

84.新人剛接觸打坐實證

  新人剛接觸打坐實證,往往非常感興趣,馬上著手實證。這個時候表現為興趣大、決心大,但理論不明,方法不對,結果屢戰屢敗,信心逐漸消磨殆盡,開始懷疑自己,喪失決戰決勝的信心和意志,最終導致逐漸放棄實證。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明白實證是依靠本能發揮作用才能突破的。只要本能沒有被誘導出來,只要本能還沒有發揮主導作用,你的實證一定會失敗的,無論你多麼精進,無論你的決心多麼大,都統統不起作用,因此能否把本能誘導出來,能否讓本能發揮作用,是實證突破的關鍵。          --- 清涼月老師      

83.關於附體

  附體 問:老師,那些被鬼魂附體的情況到底是否是真實的呢? 清涼月老師:你認為現在平時生活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你能證到平時生活就是夢幻泡影,那它就不是真的。這個看個人能力問題了。 問:如果是,那理論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清涼月老師:如果你認為它是真的,現在是真的,那麼鬼道照樣是自自然然存在的,完全是真實的。它就是和細昏沉對應的。就像我們剛才談過的,心物一體的狀態。你的思維處於這樣的狀態,所以你就和那樣的境界相應。你和哪個境界能夠保持心物一體,你就自然進入那個境界。就像鬼道一樣,你墮入細昏沉和它保持心物一體的狀態,對應的思維狀態,那你就快速的進入鬼道。如果你能和欲界定的境界思維狀態對應的話,你就快速進入欲界定和天人生活在一起。不要說你現在生活在人間,你可以生活在天堂,天道。你現在入定,你現在就可以生活在天道和欲界定、欲界天的人生活在一起。看到天人他們在幹什麼,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必須有這種能力才行。你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海,就取決於你現在必須去實證。你所解決理論又是什麼樣的?我們對一切物質世界的體驗和物質的使用都是通過心物一體,必須證入心物一體。證不到,什麼都談不上。因為我們只能通過心物一體這種方法,才能使用證入那種世界物質。 問:如果一個人被附體,是怎麼樣的? 清涼月老師:這個身體就是你有能力用的時候就用,沒有能力用的時候,別人就去用了,因為什麼?這個身體是共性的,大家都可以用的。被附體,分為完全的附體和不完全的。不完全的附體,他還有一定的覺知力的,也就是說,有時候說自己都話,有時候說別人的話。有時候是替別人說話,完全的附體,那就是完全是別人的話,他就根本不在使用這個身體了

82.欲界定和禪定的天眼有什麼不同?

  欲界定和禪定的天眼有什麼不同? 學員問: 認識了幾個老修,都是開天目的。但是對於同一件事,每個看到的都不一樣。如果都不一樣,那怎麼做得准呢? 清涼月老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後天要下雨,三個人可能看的是不同的場景,一個人看的是上海某個街頭下雨的情況,一個是看的是北京某個街頭下雨的情況,但他們看的都是下雨。如果都來預測上海這個地方下雨,他們看到的街道不一樣,境界不一樣,但他們一定都是看的下雨天,就是這樣的不同 。   如果他們看到的情況是相反的,都在預測北京的地方,一個看到的是大晴天,一個看到的是大雨天,那就有問題,不叫什麼開天目的,真正的開天目是清清楚楚的看的。 也就是什麼是開天目? 白天的時候,你走在大街上,你是怎麼看的,開天目就是怎麼看的,開天目看的比你這個還要清晰,還要美好。 因為同樣的境界,用天眼看的時候,感覺與覺受是不一樣的。雖然看的景象都是一樣的, 但主觀的覺受有一點區別 。 因為一般人的開天目,欲界定這個地方開天目, 欲界定的開天目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靜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所以一般人開天目的時候,他有一種美好的體驗,感覺到這種境界很美好,非常美好。當你覺得自己有美好感覺的時候,說明你是欲界定。   禪定中同樣可以看到這些物質境界,但禪定中不具有這樣的美好感,而是一種高度的專注,看到是一種微細的境界。 是打破時空的一些演變,打破時空的一種現像 。   在欲界定中,對空間的改變不是非常明顯。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山邊的一棵樹,定中的人, 欲界定的人也用天目去看山邊的這棵樹,他們之間和這棵樹之間的距離,距離感沒有改變 ,不容易改變。時間改變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點,但對空間的改變稍稍有點區別。沒有那個時間的改變明顯。 但是禪定中不一樣,禪定中這個空間完全被改變了,無限遠的地方你看到的時候,用禪定中你看的時候,那就是非常非常的近,就像我們現在看我們手掌的指紋一樣,就是這樣的近的。 就是這樣的區別。 都是那棵樹,你用欲界定的天眼去看的時候,那它就是很遠的,你能體驗到整體,看到這個整體情況美好。但是,你在禪定中用天眼去看的時候,那麼你將看到樹木的紋理,樹葉的這種紋理,就像你看我們的指紋一樣,非常非常的清晰。 這個空間的改變極其明顯,這是二者的一點區別。這個也是非常簡單的,不用去談,你瞭解一下就行。 (清涼月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