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論空
論空 空,這個概念,把許多人都迷住了,還有那麼多偏空、頑空、真空、妙空等等,搞得人眼花繚亂。 佛陀為了破除人們住色生心這個錯誤,為之說空,以諸法緣起無自性為之開示。我們知道,有的人是想通過禪定得到解脫,但即使是最高級的禪定也決不可能斷掉分別念。這時候他必須通過觀“空”來伏下分別念。在生活中,我們一個人一旦因為受到沉重打擊,就會心中空空,這時候往往灰心滅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自然不會產生那麼多念頭。 有禪定經驗的人都知道,禪定是一種非常清明的境界,你現在有什麼思想,禪定中照樣有。因此,在禪定中觀空,同樣會因為灰心滅智而伏下念頭。他會因為念頭不起而認為是開悟了,是解決生死了,從而落入偏空佛把這些人的灰心滅智斥之為焦芽敗種。 我們可以看到,他還沒有開悟,因為他只不過是用“空”這個念頭代替了其他念頭,是用一個妄念代替了其他紛亂複雜的念頭,不是真正的斷念頭,因而不起大用,只能暫時給生死告一個長假。我們知道虛雲大師當年在終南山閉關,一坐十五天,鍋中煮的土豆長很長的毛都不知道,這就是因為落入了空見,不能大用。 如果佛陀,那麼即使土豆的哪怕是很微小的變化他都會一清二楚的。所以虛雲大師也明白自己當時並沒開悟,因此,在以後的高旻寺打七中格外精進,終於因為開水燙著手,破了這個“空”的念頭而開悟,從而徹底活過來。過去的阿羅漢們都必須經過打破頑空這個過程才能大活大用,才能真正的開悟了生死。 佛法是心法佛陀告訴我們心外別無一法可得,“空”也不可得,凡有所得的思想都是根本錯誤的。 我們佛學的學習中,還會接觸到“空性”這個概念。在中觀論中往往用破除兩邊來顯示中性,既然破了偏空,於是人們就把我們的清明了了狀態叫作空性,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空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就是我們的真心,這一點也可以參閱空智法師等的論述。 我們的真心是以大慈悲為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會不小心丟失了自己喜愛的東西,或者突然失去了親人,那時候你往往會感到心裡有一種深深的空的感覺,大悲心正是這樣,那是一種很深很深的空的感覺,即使你從無我的如來藏重新來到我執的狀態,你還會有很長時間保持那種深深的空的感覺。 我們的真心就是這樣,因為實在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因此,就用大悲心、空、不可得(若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