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開悟的兩種情況
開悟的兩種情況 作者:清涼月老師 我們知道,佛陀教給我們兩種解脫的方法,一個是觀心,一個是禪定。因此,開悟也只有這兩種情況。 從禪定開悟首先要做到心一境性,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專心。然後有一個外緣突然打破這個心一境性,學者立刻就能證入那種無分別念的本來狀態。這種狀態有的人有幾秒鐘,有的人甚至有幾分鐘。在這種狀態下,他對一切外景都清清楚楚,也能走,也能看,照樣做事,但就是沒有分別念。 因為第一次回歸久別的家園,他會感到陌生,他會很希望回到以前的分別念狀態。願力是不可思議的,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心動,然後產生念頭,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他是通過外緣而回到本來的,因而會有一種急切想出的心,他會從一些心力比較大的念頭出,所以他會跳過第一對念頭“我”和“他”,因為第一對念頭心力還不是很大,他會直接進入一些心力比較大的對立念,比如愛和恨等,不過很少有人能直接進入意的相續性。 通過這個途徑開悟,只能斷分別我執,不能斷法執。既然法執不斷,他肯定要對法相產生反應,因而不能常住真心。所以我們說小乘阿羅漢只是給生死請了一個長假,但絕對不是某些人說的那樣,阿羅漢只是伏下我執,而沒有斷我執,這是在謗佛,這是在貶低阿羅漢。阿羅漢同樣會認識到這個問題,因為畢竟已經知道自己老家的情況,他開始認識到大悲心是心體,只有培養大悲心才能常住真心, 因此,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一切阿羅漢最終都要回到菩薩道,來幹什麼?當然是培養大悲心了。在這裡我們也只是站在凡夫的角度說培養大悲心,其實大悲心根本不需要培養,因為如來藏具足大悲心。 真理是不需要創造的。阿羅漢通過禪定與如來藏相應而得以證入如來藏,既然已經證入如來藏,他當然立刻就知道如來藏是以大悲心為體的,他會在一刹那間轉向菩薩道。佛陀言教是很不可思議的,佛教理論體系是極其嚴密的。社會上那些擅自誹謗阿羅漢的言論,實在是自見其陋。 有的人開悟的外緣是耳根聽見外聲,比如聽見驢叫;有的人是眼根看見外景,比如看見桃花;有的人是從身觸開悟,比如開水燙著手……還有一些人在禪定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