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13科學吃素

  問:老師,我氣血虛弱家人說是吃素造成的       清涼月老師 : 氣血弱是由很多原因導致的,並不是吃素的人都是氣血弱,所以這個是不能用社會上的觀念來衡量,社會上人他吃素,但是消耗大,他的補充跟不上,導致氣血弱。       那對咱們實證的人雖然吃素,但是咱們對身體的恢復,不是通過食物去恢復的,是通過打坐去恢復的,那麼身體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是不必要依賴食物的,甚至完全不吃任何東西,照樣能擁有一個好的身體。這就是無論身體的好壞,並不單純的依賴食物。它是有很多途徑的,其中打坐就是一個途徑,打坐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解決飲食的問題。       如果你是一點都不打坐的,你又是簡單的吃素,限食,飲食又吃的非常非常少等等,那麼這也不一定有利於健康的。因為我們身體不斷的消耗,它一定要維持這個消耗,和那個水庫的水一樣,你流失的水特別多,上游的補充達不到,那麼水庫的水就會慢慢的少,慢慢的少,所以這個就是要注意。

112鬼道的境界怎麼解決。

  問 : 老師,鬼道的境界怎麼解決。         老師:一個就是證入一般的欲界定,一般的欲界定就是能夠直接發現鬼道,看到鬼道,然後去瞭解鬼道情況,但是不受它的這些影響;第二個就是直接進入鬼道,直接進入鬼道,然後你想在鬼道解決這些問題,你在鬼道這樣交往啊,解決事情,處理事情,就像我們在人間一樣,在人間處理事情,然後你想再脫離鬼道,就是按照方法一下子擺脫。 就像經常禪定的人,白天也是跟大家一起幹活啊,做事情,上班處理事情等等,你晚上去打坐的時候,就直接生活在天道的,然後你進入鬼道了,平時你和鬼道的人在處理事情啊,然後去怎麼怎麼樣,當你休息的時候馬上證入另一種狀態,進入人間了,進入天道了,那就不在鬼道了,這種狀態它屬於什麼?屬於有來有去的,這是思維衍生狀態,屬於有來有去的狀態。再一種就是如來藏狀態,證入如來藏,在以後的禪定狀態,與一切境界保持心物一體,沒有這種能觀與所觀,山上的石頭都是你,路邊的大樹都是你,天空都是你等等,一切都是你,沒有什麼鬼道不鬼道的,沒有這回事。總之就是分為幾種狀態的,這個到時候你能夠證入欲界定基本就能夠瞭解一點。

111怎樣理解因果?

    清涼月老師:因果也是建立在一個時間因素上的,沒法跳出時間的。為什麼要有因果?因果就是過程,有了過程才有因果,過程是因為前因和後果聯繫在一起才是一個過程,過程是有時間的。時間、物質、空間,是有這樣的約束的。跳出這種時間、空間、物質,沒有這種過程,那麼它就不存在這樣一個因果。因果的產生是建立在妄心的基礎上的。因果指的是什麼呢?條件論。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構成的,隨著條件的消失而消失,隨著條件的存在而存在,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思維的根本狀態不是由條件構成的,他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   問: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什麼意思?     清涼月老師:不昧因果,不落因果——就是前面有一條河流在這樣流淌,你學佛證入了如來藏。然後這就表明了一點,你可以爬上岸,爬上岸去不再在這個河裡流浪生死。你爬上岸,但並不等於這個河流停止,河流還在那裡流。反過來你現在想下到河裡去游泳,那麼你同樣會受河流的擺佈,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了。   並不是說,你現在證入如來藏了,然後你再下到那個河裡面,就不再受那個河水的擺佈了,不是這樣的。無論你游泳的功夫多麼好,只要你下水,你就一定要受那個河流的作用,這就是關於因果的問題。

110打坐身體不由自主的動

  問:老師,我打坐的時候上身不由自主的動,應該如何解決,是控制還是任其自由發展?   清涼月老師:你應該瞭解去找出這種動的原因,為什麼會動?這是一種催眠的反應,完全是因為靜沒有自控,在靜的到來,沒有形成專注,而任由它發展的緣故。靜本來是種好事,但結果它變成了壞事,發展到了催眠。   一旦到了這種催眠,任由它的發展,它就不由自主的出現這種身體自發的動。所以身體自發的動,一旦出現,你就已經墮入了催眠的狀態。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兩種措施,如果這種自發的動很嚴重,什麼方法都沒法解決,那就完全放棄,下坐之後加強這個運動量。加大運動量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細昏沉。因為這種自發的動,它建立的基礎是細昏沉。所以只要你把這個細昏沉打破之後,它就不可能在下一座習慣性的出現這樣的反應了。   另一種方法就是,如果是這種自發的動作剛開始,你能夠覺知,同時你能夠平時對於專注的訓練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這時候,馬上形成專注。只要專注一旦形成,那麼這種不自主的動,馬上就會解決。   剛才的兩種方法就是破壞的方法,破壞這個催眠的兩個條件。催眠的兩個條件,一是身體完全的放鬆舒適,破這個身體怎麼破,用這個大劑量的運動量去破,然後呢,怎樣去破這個思維呢,破這個心的不專注,那你心的這種平時的入靜之前的不專注,就用這種專注去破。等這兩個條件都破壞了,那麼催眠的狀態自然就會不存在了。

109科學而偉大的東方傳統文化(1)

  文:清涼月老師   東方傳統文化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裡 , 我們總覺得就是它是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後的,是愚昧的,我們總是認為它是很不科學的,很多是迷信的,這是對我們的第一印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印象 ? 這是因為,第一,我們對東方傳統文化並沒有一一個深入的認識。第二,我們對它的判斷,就是你對它的判斷和定義 , 是建立在你和西方文化的對比基礎上的。是經過你的一個直觀的判斷。你會對它產生這樣一些錯誤的觀念。 我們可以對這方面進行一個深入的談論。 我們可以結合西方文化,也就是現代科學,去認識東方傳統文化,通過認識,我們會發現東方傳統文化它的科學性。這是我們待會 . 兒首先要談的第一條,就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科學性。   對於科學性這一塊,科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同時很多學科它都具有很多的科學性。而現代科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也有一個很深的程度。所以說在不同學科對我們自然科學研究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成就。   這些成就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 , 我們覺得很高大上的,但是從科學研究的究竟性來講,也是從他本質上來講,研究的深度來講,往往還談不上偉大。能夠稱得上偉大的,已經是達到一個非常深的程度,所以說之後我們會談東方傳統文化它的偉大性。   能夠涉及用偉大這個詞來描述的,是因為它能夠在科學研究方面達到一個非常深的程度。當然這種非常深的程度 , 同樣我們要和現代科學對比,因為我們大家對任何一種現象的判斷,總是從我們現有的知識去認知的。而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是主要源自於西方,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現代科學,它主要源自於西方的科學研究,所以說我們要對現代科學進行一個對比。然後去認識東方傳統文化它在科學研究方面所達到的深度,它的偉大性。   這是我們今天談的兩個重點。就是第一我們首先談它的科學性,第二,我們要談到它的一個偉大,它究竟達到哪種深度。   ~ (未完待續)

108. 如何做才能在臨命終時有把握

  如何做才能在臨命終時有把握 問: “ 達到欲界定,六根消亡,但置心一處,也是在死亡的時刻能夠有把握吧? ” 清涼月老師:對,因為什麼呢?達到欲界定尤其是達到未到地定,比如說現在你就在病危中,馬上拉去搶救,你也不要被別人干涉,就悄悄地悄悄地開始入定,那麼很快地身體所有的感覺全部消失,心裡是清清楚楚的,這時候別人在你身體上輸液呀、扎針呐等等,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地影響,它一定是到這種狀態的。 如果這時候你沒達到這種狀態,一般的欲界定它是靜定,沒達到這種狀態,你還在感覺這個身體的,那麼欲界定它退失下來感覺這個身體,這時候你感覺別人碰你的身體它是非常疼痛,因為這時候感覺是很靈敏的,它並不是真正的定中的。那麼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就完全沒這回事,隨便他怎麼擺佈你的身體,這個身體與你沒有任何關係,它就像在路邊的石頭一樣,路邊的石頭與你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在這個地方身體和石頭一樣的,沒任何關係的,哪怕他現在給你截肢,毫無意義,根本就不會影響你。所以你就能夠專心一處,這個時候你就專心一處,這是完全有把握的。 所以這個就在於你平時真正到達未到地定那個地方的時候這些問題就全部解決,它根本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它一下子就知道這個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一定要持續地去練。咱們絕大多數人現在就到了這個轉的介面,稍稍再向前進一步就能夠進入未到地定,就能夠把身體的生死解決,還不是心的這種變異生死,它是身體的生死。身體的生死解決是很容易的,你想自主生死,那個是很容易達到的,所以一定要精進的去實證。  

107.“德”在實證中的重要性

對“德”認識的誤區及“德”在實證中的重要性。 ​ 對欲界定的定義可以從不同角度定義,這樣對欲界定的認識分為兩大類: 一,狹義的欲界定,一般講的欲界定,他是住于某種思維內容,住於某種觀察物件,也就是使用某種物質,運作某種思維內容,他是使用選擇性思維的,是這樣一種定。比如說道家的證入氣機的狀態,光的狀態,出陽神的狀態等等,那麼這些呢,都屬於使用選擇性思維了。   二,為了回歸如來藏,我們住于思維本體,在這種狀態,他是不使用選擇性思維的。這種狀態雖然不使用選擇性思維,但是,他同樣具備專注和靜兩種成分,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他仍然屬於欲界定。所以我們要對欲界定有一個認識,就是狹義的欲界定專指使用選擇性思維,專注地使用選擇性思維,在潛意識的狀態下專注地使用選擇性思維,這是指狹義的欲界定。   廣義的欲界定,是回歸如來藏的,他是包含住于思維本體這種狀態。因為住于思維本體這種狀態和狹義的欲界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都具有專注和靜兩種成分。所以我們把住于思維本體這種狀態也歸於欲界定,也屬於欲界的一種定。 回歸如來藏的實證是不使用選擇性思維的,包括不僅僅不使用選擇性思維,連執著心都要破除的,所以說回歸如來藏是解決離一切相的問題。而欲界定使用的是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思維是形成物質的一個基礎,所以欲界定解決的是怎樣使用一個相的問題。也就是一個解決離相,一個解決即相問題,就是解決怎麼去使用物質的問題,即相和離相兩個問題。 這是欲界定的一個任務。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教的修行分為幾種,兩種修行,一個是即相,一個是離相。 ​ 欲界定使用的是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的波動形式。執著心是在我們平時運作特別不好的思維內容等等這些方面,才會出現一個顯著的波動,那麼這就要求使這個執著心比較微弱、比較穩定,那就必須在“德”上下功夫。 在道家裡面特別強調一個德,在佛教裡面也強調這一個。佛教裡面用一個一個的戒律,把這個德呢進行一個落實,分為很多層次,戒律多的不得了,他統統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的。德達到一定的層次,不僅獲得一個的欲界定的功夫,同時還可以獲得回歸如來藏的能力,這個“德”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 對於我們大家來說,總覺的是德這個問題比較空洞,好像是務虛的東西,不需要專門去解決。其實對我們大家來說,最核心的問題,並不是怎麼使用物質的問題,因為那只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